欢迎来到 旅行社调研网!!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媒体报道

将鲁迅笔下群像演“活”了,河南曲剧《鲁镇》亮相中国艺术节

时间:2025-10-13 文章来源: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作者:佚名

  随着四扇镌刻着鲁迅名言的大门缓缓开启,将观众带入那个充满挣扎与觉醒的年代……10月12日晚,河南曲剧《鲁镇》在成都简阳大剧院震撼上演,该剧作为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参评剧目,角逐第十八届文华奖。该剧还将于10月13日19:30继续上演。

  10月15日,第十八届文华奖终评将在四川成都开幕,作为河南唯一入围终评的戏曲作品,曲剧《鲁镇》在艺术节的舞台上,向全国观众展示出了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创新活力。这也是河南曲剧继《惊蛰》一剧时隔二十余年后,再次向中国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发起的冲刺。

  

  古新交融,将鲁迅笔下群像在戏剧空间演“活”了

  “这一次,我们要让全国观众看到河南曲剧的独特魅力!”《鲁镇》主演李晶花上台前信心满满地说。为了演好这个角色,她反复研读鲁迅原著,深入了解祥林嫂的内心世界。在排练和演出过程中,她不断地去感受祥林嫂的痛苦、无奈与绝望。

  

  曲剧《鲁镇》一开始,许多鲁迅笔下独立存在的形象在同一时空汇聚——《孔乙己》中的孔乙己和丁举人、《药》中的华老栓、《风波》中的九斤老太、《阿Q正传》中的阿Q、赵太爷和小D、《明天》中的单四嫂子、《头发的故事》中的N先生、《狂人日记》的陈老五……这些人物接二连三地出现在同一个地方,甚至产生了互动。

  

  该剧主演阵容强大。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曲剧本科班的“梅花奖”获得者、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“新人主角奖”获得者李晶花领衔主演。梅花奖获得者、一级演员杨帅学,一级演员张转社、李亚军、刘艳丽,优秀青年演员常向克等分别在剧中担任主要角色。

  曲剧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,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。《鲁镇》的出现,不仅是对鲁迅先生文学作品的致敬,更是对曲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。它将传统与现代元素相融合,为曲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  

  导演张曼君介绍,《鲁镇》经过四五年打磨,整体格局已经比较稳定。在这种被观众接受甚至赞同的背景下,进行了更加熟练的操作,同时完善了舞台上的小细节。比如舞台上门扇的折合,以及文字符号的隐现。整个舞台保持浑厚特质的同时,也不失曲剧特有的细腻婉转风格。在表演上,演员们通过这些年的持续演出,对各自人物的把握,对“众生相”的刻画,对群戏的表现,都呈现出比较活跃、到位甚至精确的表演状态。

  乐队“中西合璧”,河南曲剧生动演绎鲁迅作品

  演出现场,曲胡独奏在管弦乐团的烘托下如泣如诉,祥林嫂的悲怆婉转的唱腔在音符间流淌,观众深深沉浸在故事人物的内心世界中。

  在《祥林嫂诉苦》这一核心唱段中,曲胡独奏与古筝独奏交织出现,西洋管弦乐则以丰厚的和声为其铺底。随着乐池缓缓降落,现场悲情氛围烘托到极致,观众纷纷情不自禁站起身来连连叫好、掌声不断。

  值得关注的是,本次演出乐队采取了全新的演奏方式:将所有乐器降低半音演奏。《鲁镇》作曲方可杰解释,在突出民族音乐特色的同时,发挥西洋乐器的和声特点,关键是要让中西乐器相得益彰,这样既保证了音色统一,又完美展现了曲剧特有的声腔魅力。这种编排不仅保留了曲剧的传统韵味,还能通过交响乐的厚重感增强戏剧张力。

  

  剧中,传统戏曲表现手段进行了创造性地运用,融入民间音乐、现代舞蹈等元素,采用象征性舞美设计,通过黑白灰基调的“版画式”视觉语言,以扇扇大门、重重围墙象征封建社会的压抑,从而使整个表演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。

  在导演张曼君看来,河南曲剧虽为地方剧种,但在与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事相得益彰,河南曲剧最能够用民间气息来体现对生活的感悟、对人生命运的感叹,鲁迅着眼于民生、生命的态度,写出了一个又一个故事,发出了一次又一次叩问。这些都能深刻地和真正的生活联系在一起,而这正是河南曲剧的民间感、人民性最重要的融合。

  千锤百炼,老中青三代演员同心铸就艺术精品

  《鲁镇》自上演以来,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。河南省曲剧团团长陈筱宇介绍,《鲁镇》自2024年8月开启全国巡演,行程5000余公里,相继在安徽、山东、陕西、河南、河北、湖北等六省8市演出16场,惠及全国各地观众近万人次,圆满完成了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全国巡演任务。

  

  众多一级演员倾情助阵,他们以深厚的艺术造诣甘当“绿叶”,为整部戏的艺术水准保驾护航。正是老艺术家们这种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,与年轻主演相得益彰,形成了强大的艺术合力,使《鲁镇》的人物群像更加立体丰满,展现了中国戏曲“传帮带”的优秀传统。

  

  在台前幕后,四代演员同心协力,以精湛的演技将鲁迅笔下的人物生动呈现在舞台上。在剧中饰演“狂人”一角的杨帅学坦言,这个角色的塑造过程充满挑战。“狂人”是鲁迅先生三千多字短文中的形象,在舞台和银幕上没有现成的表演范式可循。为了准确把握角色,他反复研读原著,在导演启发下不断探索。

  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剧中最后一场与祥林嫂的对白戏份。“那段唱腔要求表现出恐惧和压抑,我苦思冥想,甚至深夜里反复练习,寻找感受,这段唱腔经过不下千遍的打磨才最终呈现在舞台上。”杨帅学说。

  

  青年演员常向克在剧中饰演革命先驱鲁定平一角。他表示,这次参加中国艺术节,全团在一个月前就开始精心准备。为了冲刺文华大奖,全团上下齐心协力,对每个细节都反复打磨。剧组排练场地距离单位较远,演员们每天乘坐大巴早出晚归,有时甚至排练至深夜。虽然辛苦,但相信在全团共同努力下,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。

  演出结束后,主演李晶花在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表示:“每一次演绎祥林嫂,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。今晚在成都的舞台上,我仿佛真的触摸到了那个时代人物的痛苦与挣扎。”她分享道,在《寻子》那段戏中,我运用了搓步、圆场等程式化技巧,但更重要的是将祥林嫂失去孩子后的绝望与急切外化表现出来。

  

  令她欣喜的是,演出结束后有位年轻观众拉着她的手说:“原来传统戏曲可以这么震撼,让鲁迅笔下的人物在我们这代人心里‘活’了过来。” 这让李晶花深感欣慰,她觉得能够通过祥林嫂这一角色让全国观众看见并喜欢河南曲剧,这就是戏曲工作者最大的幸福——用艺术连接古今,让经典照进现实。

  责任编辑:张丛博


原文链接:http://hct.henan.gov.cn/2025/10-13/3234534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