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 旅行社调研网!!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旅行社资讯

东方十所村:一歌一诗传古韵

时间:2025-10-13 文章来源: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 作者:佚名

  

  

  “哥哥今日到十所,酸梅树下来对歌。见妹排长腔又亮,对看哪个山歌多……”10月10日,位于东方市八所镇十所村的稻田一片金黄,村民们围坐在田垄间的空地上,对月吟唱,此起彼伏的军话民歌悠扬婉转。十所村村民大多讲军话,村里有唱军话民歌的传统。目前,仅十所村能唱军话民歌的村民就有六七千人,周边村庄也有许多军话民歌爱好者。

  军话民歌历史久远。据村民介绍,自汉代起,不同朝代、不同籍贯的戍边将士及其后裔陆续在该村定居。“村里的唐姓先祖可追溯至南宋时期,其他各姓则分别源自元、明等朝代的戍边队伍。”一位熟知村史的老人告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。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将士携家带口在此落户,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方言。

  闽南话、陇西话、中原官话、西南官话……“在漫长的岁月中,各类方言与当地的客家话相互融合,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军话。”十所村人、东方市军话民歌协会会长唐心燕解释道。这种融合了多元文化的语言,不仅成为村民日常沟通的桥梁,也催生了韵味独特的军话民歌。军话民歌风格古朴、曲调高昂、押韵动听,可从歌中听到中原古音、黄河气韵。其歌词类似唐诗,多为七字四句,偶有三字开头句式。

  欢庆中秋的《好嫦娥》、勉励学子的《劝学歌》、表达爱意的《妹心清》……经典曲目口耳相传,代代延续,目前在十所村,家家户户能唱的军话民歌就有数十首。

  在八所镇的一些村庄,军话民歌融入了村民的日常生活。罗德妹是十所村的民歌能手,尤其爱唱军话民歌。插秧时节,她在田埂上唱起《月令歌》;哄孙儿入睡时,她哼唱轻柔的《摇篮曲》;每年中秋月圆之夜,她都会和姐妹们对唱《好嫦娥》。“从小听着军话歌谣长大,现在一天不唱,心里就空落落的。”罗德妹说,以歌言事、以歌传情,是村里的传统习俗,军话歌谣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  让村民们引以为豪的是,他们的歌曾“走”出海南岛。2016年,十所村军话民歌队受邀前往澳门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比赛,凭借特色鲜明的《风吹树尾花动芯》《好嫦娥》等曲目,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,荣获第二名。“我们在澳门演唱军话民歌时,现场的观众被这独特的音韵打动。”参与演出的一位村民回忆道,“这不仅是对节目的认可,更是对海南特色方言文化的最好传播”。

  如何把军话民歌这一瑰宝传给下一代,让好歌谣唱得更久、传得更远,作为军话民歌传承人和小学音乐教师的唐心燕正在进行探索。经过一年多的系统采集和编排,她与多位军话民歌爱好者创新性地编写了一套军话民歌教材,系统整理《劝学歌》《月令歌》等经典曲目,配以现代乐谱和注释,将传统歌谣带进中小学课堂。

  “在教学中,我们采用‘老歌新调’和‘新歌老调’相结合的方式,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和喜爱。”唐心燕表示,她经常组织学生在古榕树下上课,让他们在真实场景中感受军话民歌的魅力。此外,她正在着手编写更完善的军话民歌校本教材,希望通过系统的教学,培养更多新生代军话民歌传人。

  东方有关方面计划通过定期举办军话民歌赛歌会推选年轻传唱人,进一步推动民歌进课堂,并借助数字化手段记录和传播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。“我们的祖先用歌声实现了文化融合,今天我们要通过创新让这份文化遗产永续传承。”唐心燕说。

  千百年来,每当圆月临空,十所村的歌声总会响起。历史上,不同姓氏的村民在军话歌谣中找到了共鸣。如今,这千年不绝的音韵,仍在滋养着人们的心灵。

  原标题:

  东方十所村    

  一歌一诗传古韵    

  见习记者:王泽宇 记者:王晓曈

  

  

  (编辑: 孙洁)

  


原文链接:http://lwt.hainan.gov.cn/ywdt/sxkx/202510/t20251013_3943997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